在汽车行业新一轮变革大潮中, 各大零部件企业转型发展已是常态。不过,有不少企业已不仅仅是转型,而是从骨子里进行了蜕变。
说实话,走进位于上海嘉定的斯凯孚园区之前,我对这家百年工业巨头还存留于传统的印象——厚重低调,高冷工业风。然而,这些在踏进企业的那一刻完全被刷新,整个办公环境清新鲜亮,简洁温馨,妥妥的新生派科技公司范儿。
而在与斯凯孚中国及东北亚汽车事业部总裁储浩交流后,更是发现,用“大象转身”去形容这家转型中的外资巨头已不太合适,因为植根中国上百年,这头“大象”早已适应这里的各种变化,并且学会了未雨绸缪,先于市场而变。
至于如何变,又怎么样看待汽车行业变迁下所在轴承领域的变革发展?下面一起听听储浩先生的阐述。(注:以下内容依据访谈实录,进行了梳理优化,仅供参考。)
图左:盖世汽车CEO/盖世汽车资讯部总编 周晓莺 ;图右:斯凯孚中国及东北亚汽车事业部总裁 储浩
储浩:斯凯孚是一家总部在瑞典哥德堡的企业,成立于1907年;我们服务于汽车、铁路、航空、新能源、重工、机床、物流、医疗等40余个行业,提供与旋转轴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包括轴承、密封、润滑管理、AI和无线状态监测,致力于以更高效、多产、可持续的方式,降低摩擦,让物体运转更快速、更持久、更清洁且更安全。
单就汽车产业而言,斯凯孚与汽车其实结缘很早,早年,我们不仅生产汽车轴承,还生产汽车:早在1915年,斯凯孚就开始生产发动机和变速箱,且带装球缺口的单列轴承开始生产,名为“沃尔沃轴承”;1926年,SKF分公司AB Volvo生产出十辆系列样车;1935年,保持简明生产线,回归本源,集团出售了汽车业务,AB Volvo脱离集团,斯凯孚开始更加专注于制造轴承及旋转设备相关这类的产品,并持之以恒。
储浩:斯凯孚在中国的发展至今已有110年。1912年,斯凯孚便开始在中国拓展业务,当时汽车工业还没有开始,主要以销售工业轴承为主。线年代算起,伴随中国整体经济及汽车产业的大幅迈进,我们的投资节奏逐步加快。到目前为止,斯凯孚在中国已经有十个生产基地,并建立了全球研发中心中国,整条价值链和中国产业链深度绑定在一起。
总的来说,斯凯孚在中国的发展是非常稳健的,速度也是相当的快。作为一家在中国耕耘百余年的外资企业,已完全与中国市场融为一体。市场变,我们随之变,甚至会提前市场进行布局。
储浩:目前我们超过95%的产品已实现本地化生产。除此之外,斯凯孚在开发方面的本地化力度也非常大。举个例子,此前,体量最大的深沟球轴承研发在法国,2017年我们将其转移到了中国。现今,国外市场想用这样的产品,开发图纸需由中国技术中心放行。
相对而言,中国市场之间的竞争比国外来的更为猛烈。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技术更迭非常快,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们对技术的要求可以说是代表了这个行业最高等级。这也是我们在中国设立全球技术中心的核心原因,在某些项目里,我们大家可以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与客户共同开发。
周晓莺: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正在发生深度变革,斯凯孚战略定位是否也会有一些变化?
现在大家常会提到双碳目标,我们也有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叫“3050”,即到2030年,全面实现制造端净零排放;到2050年,实现从原材料到交付客户成品整个价值链的净零排放。
事实上,斯凯孚自2000年制定第一个气候目标开始,一直关注自身运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我们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成功实现了落地的应用实践。例如通过提供新能源高速电机轴承系列新产品及方案和低滚阻轮毂轴承,提升新能源汽车能效,从而增加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推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周晓莺:轴承在汽车上很重要,尽管非常小,但科技含量很高。现今,电气化已是大势所趋,请问与传统燃油车相比,轴承在应用和技术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储浩:首先,从燃油车到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后者是用电机带动减速器,然后再传递到车轮进行运转。为此,在传统轴承产品基础上,出现了电机轴承、减速器轴承,以及三代轮毂轴承等。
其次,新能源车需要电机的效率能够最大化,充电速度足够快,这对轴承转速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常规燃油车对轴承的要求大概是7000转,新能源车现在很常见的要求是2万转以上,而目前我们的技术储备已经突破了3万转。
此外,电动汽车噪音较低,这就要求轴承既要保持较高转速,又不能有太高摩擦。
还有一点是,高电压高电流属性带来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会有轴向电流,有的轴向电流在非常快速地旋转的轴承中会出现电腐蚀,这对行业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储浩:我们最新的解决方案叫做混合陶瓷球轴承技术。首先,相对于普通深沟球轴承用到的钢球,陶瓷球是绝缘的,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受电腐蚀失效。此外,这款产品结合了多项创新的设计,转速系数(ndm)最高可达180万,使用温度范围最低达-40℃,最高可至150°C,同时拥有优异的静音性能。
储浩:难度不小。混合陶瓷球轴承精度非常高,对材料、制作流程与工艺、检验等都有严格要求。斯凯孚在这上面的投入非常大,从原材料氮化硅粉末,到混合烧结磨削工艺,再到检验设备和标准,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自主产业链。这也是我们的行业价值优势和亮点。
储浩:我们还有一个产品叫做圆锥滚子轴承,主要围绕如何最大化降低摩擦研发。此外,三代轮毂轴承也是我们投入的一个方向,这样的产品在降低摩擦的同时,实现了轻量化,有助于车辆续航能力的提升。
周晓莺:随着汽车产业变革,原来的采供流程和思维也发生了变化,此前是围绕产品,现在是围绕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创造价值,这对斯凯孚来讲,是否也会遇到挑战?
储浩:我们现在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产品变得更聪明。车辆是一个对安全要求比较高的设备,如果不够聪明,是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的。
我们有非常多的算法工程师,他们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怎么样让车辆的底盘以及电驱动变得更聪明。轴承是一个非常快速地旋转的部件,通常车辆核心部件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早期的征兆会反映在轴承上。为此,我们会在产品上附加传感技术,通过算法来分析健康情况,并及时作出预警。
储浩:我们在几年前提出建设“未来工厂”。在生产轴承的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多的数据。这一些数据记录了他们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经历,相当于产品的“身份证”。未来工厂要做的第一步是,将这一些数据全部联系起来,让数据跟数据之间进行对话。
接下来的一个方向是,尽量让客户车辆的运转状态在我们这里得到体现,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车辆实现健康管理。当然,这只是一个愿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周晓莺:新的发展的新趋势下,各个企业都在转型发展,您认为行业变化对企业最大的影响是?
储浩:我们正真看到,近年汽车市场格局发生着较大变化,一些新造车势力的涌入带来了新的思维,他们不想通过传统方式造车,自然而然对我们这些零部件企业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也让我们的理念发生了转变。
现在,我们与客户之间的互动,不再是单纯卖一个轴承,最终我们跟客户之间签订的是服务协议,而这个服务的信心除了产品外,还有准确的监控和管理这些软实力。
周晓莺:听下来,斯凯孚其实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零部件生产厂商,当中还包含了算法软件和服务。这个是否能理解为跟其他零部件巨头一样在重新做自我定位?
储浩:正如上面所言,客户的采购行为发生了变化,从原来采购单一产品转向整合性方案的需求。他们会问,你的产品除了高转速外,能否同步满足低摩擦和静音等需求?此外,除了提供轴承外,你是否懂得周边的一些环境布置,如密封该怎么做,润滑该怎么管理……
从目前来看,能够全面解决这样一些问题的企业不多,而我们基于多元化产品的优点,既有润滑管理方案,又懂密封技术。此外,我们在航空、铁路等多个领域的技术积淀,让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实现用户新的需求。
总的来看,斯凯孚无论是营销思维、产品战略,还是生产模式,均走得较为前瞻。原本已拥有深厚的技术和市场底蕴,叠加主动求变的意识,以及完善的产业链条和服务模式,竞争优势不言自明。这也印证了随着国内汽车产业越来“卷”,优秀者努力再攀新高,后起者奋力直追斗志昂扬,但也正是这种“卷”,驱动行业正在迎来新的充满希望的局面。